《大明之重生天子》第12章 微服私访 免费试读
凌霄为了灌输自己的思想,把孙华元等几个骨干带回了故宫。他们手把手地聊着,画着,一天到晚埋头苦干,有几个人点点头。
为了尽快研发出他们想要的子弹,凌霄特意在紫禁城外为他们指定了一个房子,配备了相当数量的安保和服务人员,目的就是让他们安心做研究,遇到问题随时可以自言自语。
七月,杨鹤的招抚计划终于让西北暂时安定下来,因为他虽然没有人才,没有军事知识,但是有特长,为人诚恳。
他找叛军很有诚意,谈判很有诚意,提出很多优惠条件也很有诚意,具体来说,一点点,有饭吃,心满意足!
叛逆无非是为了谋生。只有极少数真正以叛逆为职业的人,只要能活下来,都不愿意从事这个高风险的行业。
于是一听说杨总督管粮食,大家都放下锄头,回到了政府的怀抱。
杨和写道:“承蒙陛下赐福,陕西流民受教,致力于善。除了神一魁,其他各部如飞天虎、浑大王、王和尚等都向朝廷投降了...!"
凌霄我只是笑笑。他知道杨鹤的分量,但他并没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。就在奏折快要结束的时候,他推荐了一个人——洪承畴。
据说当时农民军正在围攻一个县城,洪承畴带着一帮家丁、仆人、伙夫打退了农民军,不仅解决了县城的围攻,还打死了近五百农民军。
洪承畴的名气不小。他开始是一个学者,然后改变加入军队。他打赢了征服农民军的战役,立下了汗马功劳。他是冀辽总督。清军围攻辽东后,洪承畴带着明朝最后的家当,带着13万大军浴血奋战。
PS:求收藏
后来,我相信我们都知道结局。晋松被围,明军苦战三月,被清军粉碎。尸横遍野,死水一潭,但洪承畴还是投降了清朝,而清朝又跟着明朝。
虽然这个人确实有些本事,至少能打农民军,但是对于汉奸之类的,凌霄一直都是深恶痛绝的。现在他的头露出来了,还有理由放过吗?
当即下旨:“立即把洪承畴绑到北京领罪!”
……。
此旨一出,引起轩然大波,全朝文武百官纷纷上书抗议,称这是大明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控诉。
凌霄这些叫嚣一直没人理会,直接打包扔进了档案馆,但最后连杨嗣昌和孙承宗都牵扯进来了,这就迫使凌霄不得不关注他们了。
由于杨嗣昌的破格提拔和一系列不可思议的改革,他对凌霄的看法已经很惊人了,他说什么都要听。
然而这一次,他对凌霄说的话提出异议,只需要一句话就能让凌霄回心转意。
杨嗣昌:“陛下想问洪承畴的罪过,想想一定很有意义。虽然不知道为什么,我还是只听从陛下的指挥;但此时,并不是对付洪的最佳时机,因为他在剿匪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。如果他指控赢了,曹文诏、孙传庭等人该怎么想?”
这正好击中了凌霄的软肋。曹文诏和孙传庭,和袁崇焕一样,都依赖他。他对他们的军事才能非常有信心,否则他也不会被任命为五大军区的首脑。
但如果这些人因为对付一个洪承畴而误以为打土匪是徒劳的,反而有了,那就得不偿失了。
凌霄深思熟虑之后,我终于认定,皇帝不是那么好当的,他不能为所欲为,改变历史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。目前他只能先忍下这个恶气,以后再算帐,于是又发出了一份宽恕的遗嘱。
可怜洪承畴,二和尚张被捆起来拉到京城,可是刚到城门口,还没来得及参观下京城的风土人情,旨意又来了,李立回到陕西,官至更上一层楼,依旧领着打土匪的交情。
……。
洪承畴事件暂时告一段落,此时西北局势逐渐稳定;因为皇太极刚刚抓了一个大的(去年十月),估计也要死一段时间;虽然东南沿海仍有小股倭寇经常骚扰,但终究成不了大气候;朝廷的大臣们也欢欣鼓舞,因为他们赢得了与皇帝的第一场战斗。
所谓国内外和平;上上下下,朝廷上下一片和谐,形势似乎好得不能再好了。
但是凌霄很明显,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。明朝经历了两百多年,很多已经深入骨髓,不是三言两语或者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。
然而,这短暂的沉默确实给了凌霄一个放松的机会。他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出去走走,看看他的改革成果。
古代皇帝了解民间的事情大多是通过各级官员的奏折,而现在大明的官场已经像老乡一样被侵蚀了,要从这些人那里了解真实的情况只能是自欺欺人。
于是凌霄决定采取微服私访的方式。
这个想法一抛出,朝中几位重要官员自然不肯消停,说现在外面不太平,土匪山贼遍地,九五皇帝至高无上。为了大明江山社稷,切不可轻举妄动等等。
但是凌霄自然有他自己的办法。如果你不想杀人,就算了。为什么连个人自由都不控制?
崇祯三年九月初五,在历史上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日子,但是现在不一样了,因为皇帝说他病了,官员免朝,朝中一切事务都由内阁处理。
当时凌霄已经用谢晗取代了内阁记录。虽然谢晗能力一般,但他依然忠诚,这也是他能够安心离宫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九月初五凌霄,化名黄启诚离开北京。他带着李应元、舒菲和四名贴身警卫。他们的名字是、张、刘同和齐表。
这四个人历史上都没有名字,也凌霄不知道他们的底细。但经过近一年的观察,他认为这四人不仅技术好,品行也不错,而且没有犯罪行为,所以选择他们作为贴身护卫。
九月,秋高气爽,气候宜人,一群人马不停蹄。过了大兴、永清,初八已经进了河间府。
一路上能看到的,一点也不像是世界末日,更像是一幅太平之年的画卷,人们安居乐业,各种商业欣欣向荣,出差的人络绎不绝,各种商品和产品丰富。
虽然偶尔能发现清朝劫掠的痕迹,但似乎掩盖的很好,看不出一年前有过战乱。
凌霄我纳闷,心想可能是因为离首都近,所以才有这种情况。果然,一进河间府,情况就大不一样了。
一路上不时有衣衫褴褛的人,带着孩子结婚,乞讨,废墟随处可见。村里不少房屋倒塌近半,被大火烧毁的痕迹仍清晰可见。
中午时分,到达新河县边境。李应元提出晚上去新河县过夜。凌霄回答完,众人自割,往新河县城走去。
傍晚,一个低矮的小镇远远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。这座城市很小,城墙似乎饱经风霜,破败不堪。此时,老城城门紧闭。
离城门两三里地,有四五十个衣衫褴褛、面容憔悴的难民。他们或坐或卧,不出声不闹,但精神极度憔悴。